桑褐剌蛾(桑褐剌蛾用什么药)
桑褐刺蛾发生为害有什么特点?
成虫 卵 幼虫 蛹 茧张培义桑褐刺蛾又名褐刺蛾。分布于河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广东、福建、台湾。危害香樟、苦楝、板栗、柑橘、苹果、樱桃、柿、核桃、桃、梅、李等。据严衡元报道,在江苏、浙江一般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
桑褐刺蛾:桑褐刺蛾又称褐刺蛾,可为害一串红、木槿、梅花、紫薇、女贞、栀子、月季、三角枫、合欢、泡桐、紫藤、葡萄、杨、柳、榆、苹果、桃、银杏等多种花木及果树。以幼虫食叶为害,只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和叶脉。发生规律:褐刺蛾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附近土中结茧越冬。
桑褐刺蛾幼虫以啮食茶树叶片表皮和叶肉为生,仅留叶脉,被害叶片呈网状,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仅留叶柄和嫩枝,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成虫的趋光性是其寻找配偶的机制,而产卵成块的行为则可能与保护幼虫有关。幼虫取食叶肉的习性,不仅影响桑树的生长,还可能引发病害。而成熟的幼虫进入土壤结茧化蛹,是其生命周期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桑褐剌蛾的这些生物特征,对其生存、繁殖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茶树桑褐刺蛾,一种飞蛾的幼虫。一般不会有什么毒,就是身上的刺蜇到手很痛,会起很大的疙瘩,过一两天就好了。望采纳![皮肤被蛰后处理] 洋辣子的毒是酸性的。可以用浓肥皂水涂患处。可以重复一次。一般十分钟左右就会减轻。
桑褐刺蛾是鳞翅目刺蛾科桑褐刺蛾属的一种昆虫。分布在山东、河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幼虫取食叶肉,仅残留表皮和叶脉。体表有毒毛,粘于身上有疼痛感,且奇痒难忍。别名活辣子,七辣子,八角(ge)儿丁,八家子。
桑褐刺蛾的外形有哪些特点?
1、成虫雌蛾体长17~19毫米,翅展38~41毫米;雄蛾体长17~18毫米,翅展30~36毫米。体褐色至深褐色,雌蛾体色较浅,雄蛾体色较深。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单栉齿状。前翅前缘2/3处,向臀角和翅基各伸出一条深褐色弧线。前翅臀角附近有一个近三角形棕色斑。前足腿节基部具一横列白色毛丛。
2、桑褐刺蛾的形态特征:桑褐刺蛾成虫体长17毫米左右,体褐灰色,前翅前缘近2/3处至近肩角和近臀角处各有一暗褐色弧形横线。雌蛾体色斑纹色较雄蛾的浅。卵扁椭圆形、黄色、半透明。
3、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31-39毫米,整体颜色为土褐色至灰褐色。雌雄蛾的形态特征有所不同,雌蛾体色和斑纹较淡。卵为扁椭圆形,黄色且半透明。幼虫长35毫米,黄色,背线为天蓝色,具有一对黑色点和亚背线上的突起,特别在后胸和某些腹节尤为明显。
八家子虫学名是啥
1、八家子虫学名洋辣子。洋辣子成虫体长15至16毫米,翅展36至40毫米,体绿色;复眼黑褐色;卵扁椭圆形,淡黄绿色,老熟幼虫略呈长方形,初黄色,后稍大为黄绿至绿色;蛹卵圆形,初为乳白色至淡黄色,后渐变为黄褐色;茧椭圆形坚硬,颜色多与寄主树皮色,一般从灰褐色至暗褐色。
2、八家子虫学名是桑褐剌蛾。桑褐刺蛾是鳞翅目刺蛾科桑褐刺蛾属的一种昆虫,别名活辣子、七辣子、八角儿丁、八家子。成虫体长15-18mm,翅展31-39mm,全体土褐色或浅绿色。
3、八家子虫学名是荆条虎,成虫叫刺蛾,又被称为痒辣子、绿刺蛾、青刺蛾、黄缘绿刺蛾、四点刺蛾、曲纹绿刺蛾。八家子虫身上长有毒刺毛,人被蛰到后,会造成皮肤瘙痒,创口被遇到时会引起疼痛。蛰后用胶带粘受伤部位,可以把刺入皮肤的细毛给清理掉,然后使用肥皂水进行涂抹。
4、学名叫荆条虎,成虫叫刺蛾。刺蛾的简介:刺蛾是鳞翅目刺蛾科昆虫的通称,大约有500种。分布:分布在全球,多数在热带。形态特征:(1)幼虫肥短,蛞蝓状。无腹足,代以吸盘。行动时不是爬行而是滑行。幼虫体色鲜艳。
桑褐剌蛾的治理措施
桑褐剌蛾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秋冬季摘取虫茧 在秋冬季,摘取虫茧并放入纱笼中,纱笼的网孔大小需确保刺蛾成虫不能逃出,以此保护并吸引寄生蜂,达到自然控制虫害的目的。 人工捕杀幼虫 在幼虫群集为害期,采取人工捕杀的方法。捕杀时需注意避免接触幼虫的毒毛,防止对人体造成伤害。
(3)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4)幼虫发生期施药防治谢花期喷洒青虫菌,每g含100亿孢子1000倍液,如能混入0.3%茶枯或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此外可喷白僵菌3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一9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900—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
化学防治 3龄幼虫期前树冠喷药,90%敌百虫1000倍液,20%氰戊菊酯3000倍液。
治理措施 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网孔以刺娥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幼虫发生期施药防治谢花期喷洒青虫菌,每g含100亿孢子1000倍液,如能混入0.3%茶枯或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
桑褐剌蛾生物特征
桑褐剌蛾的生命周期从幼虫结茧越冬,到成虫出现,再到幼虫取食叶片,再到成熟结茧化蛹,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特征。其中,成虫的出现时间、产卵习性以及幼虫的取食行为是其生物特征的关键。成虫的趋光性是其寻找配偶的机制,而产卵成块的行为则可能与保护幼虫有关。
桑褐剌蛾的生物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生活史与繁殖:代数:一年发生2至4代。越冬:老熟幼虫在树根附近的土壤中结茧越冬。成虫出现时间:在3代地区,成虫分别于5月下旬、7月下旬及9月上旬出现。产卵习性:成虫夜间活动,具有趋光性;雌虫产卵多为块状,产于叶背面,平均每雌虫可产卵300多粒。
年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附近土中结茧越冬。3代区成虫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出现,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多成块产在叶背,每雌产卵300多粒,幼虫孵化后在叶背群集并取食叶肉,半月后分散为害,取食叶片。老熟后入土结茧化蛹。
桑褐刺蛾发生期的规律是怎样的?
月中旬开始出现第一代幼虫,至7月下旬幼虫老熟结茧化蛹。8月上旬成虫羽化,8月中旬为羽化产卵盛期,8月下旬幼虫出现为害,大部分于9月底10月初幼虫老熟结茧过冬,10月中下旬还可见到个别幼虫活动。
桑褐剌蛾一年发生2至4代,老熟幼虫在树根附近的土壤中结茧越冬。在3代地区,成虫分别于5月下旬、7月下旬及9月上旬出现。成虫在夜间活动,具有趋光性。雌虫产卵多为块状,产于叶背面,平均每雌虫可产卵300多粒。幼虫孵化后,群集在叶背面取食叶肉。约半个月后,幼虫分散为害,开始取食叶片。
茶树桑褐刺蛾是一种每年产生2至4代的昆虫,它们在生命周期中的幼虫阶段会在树干附近土壤中结茧,度过寒冷的冬季。第一代成虫在每年5月的中旬出现,接着是7月的下旬和9月的上旬,成虫具有夜间活动习性,并展现出趋光性。这些成虫主要在叶背产卵,每个雌性能产下300多粒卵。
发生规律:褐刺蛾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附近土中结茧越冬。越冬代成虫6月前后出现;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成块产于叶背。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啃叶肉,稍大分散活动,老熟后入土结茧化蛹。
桑褐刺蛾幼虫以啮食茶树叶片表皮和叶肉为生,仅留叶脉,被害叶片呈网状,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仅留叶柄和嫩枝,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