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白暨豚是同一物种吗(白鳍豚和白暨豚的区别)

2024-05-22 96阅读

白暨豚和白海豚的区别?

分布区域不同 白暨豚:这一物种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种类。曾分布于从宜昌西陵峡到上海长江口的约1700千米长江江段,包括洞庭湖、鄱阳湖等与长江干流相连的湖泊及河港,甚至在富春江也有发现。生活习性差异 白暨豚:白暨豚性格胆怯,容易受到惊吓,通常会避开船只,使得人类难以接近。

分布不同 白暨豚:白暨豚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特有物种。历史上西起宜昌西陵峡,东至上海长江口,全长约1700千米的长江江段都有白暨豚出没,包括洞庭湖、鄱阳湖等毗连长江干流的大小湖泊及河港,甚至还曾在富春江出现过。

白鳍豚白暨豚是同一物种吗(白鳍豚和白暨豚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生活的地方不一样:白海豚是生活在海里的,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白鳍豚则生活在淡水流域,比如长江和它的支流。2 肤色不同:中华白海豚小时候是黑色的,当它们长大后,会慢慢变白,最后变成淡粉色,这并非色素,而是毛细血管所致。而白鳍豚的身体一生都是青灰色的,只有肚子是白色的。

白鳍豚是什么

白鳍豚是中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左右。身长5—5米,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5米,雄性3米;体重100—150千克,最多230千克。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

白暨豚是中国长江特有的一种淡水鲸,背面蓝灰色或灰色,腹部是白色的,鳍也是白色,所以叫白鳍豚,生活于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等地。白暨豚一般指白鱀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是古老的孑遗生物,化石证据表明53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就已在长江出现。

白鳍豚,也称“淡水海豚”,鳍豚科,属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哺乳动物。它体长约5米,有齿约130枚,背面淡蓝色,腹部白色,样子十分可爱。白鳍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米至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

白鳍豚白暨豚是同一物种吗(白鳍豚和白暨豚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白暨豚(bái jì tún)(Lipotes vexillifer)脊椎动物,哺乳纲,淡水豚科。又称白鳍豚。为我国特产的1种小型鲸。体呈纺锤形,长5~5米,重可达230公斤。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

白鳍豚 白鳍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属哺乳纲、鲸目、白鳍豚科。它的分布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尤以湖北省沙市以下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的长江段为多。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它是研究鲸类演化和生物进化的宝贵材料。

白鱀豚(学名: Lipotes vexillifer ;媒体常写作“白鳍豚”或“白暨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及附近的河流、湖泊内。被认为是当前最接近灭绝的水生哺乳动物,有“长江女神”、“水中大熊猫”之称。白鱀豚自成一科,是古老的孑遗生物,化石证据表明53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就已在长江出现。

白暨豚与白鳍豚一样吗

1、白鱀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鱀鲸、白鳍豚、白暨豚、白鱀、白旗、白鳍、白夹、江马、青鱀,有“长江女神”的美称。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这是白鱀豚科中唯一的独特物种。

2、白鳍豚和白暨豚是同一种动物,中文名称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最初,美国探险家查尔斯·霍依在中国洞庭湖地区捕获了一头白鳍豚,并询问当地渔民这种动物的名称。他误将“白鱀”听作“白旗”,因此在样本上标注为“Pei Chi”。

3、白鱀豚(学名: Lipotes vexillifer ;媒体常写作“白鳍豚”或“白暨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及附近的河流、湖泊内。被认为是当前最接近灭绝的水生哺乳动物,有“长江女神”、“水中大熊猫”之称。白鱀豚自成一科,是古老的孑遗生物,化石证据表明53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就已在长江出现。

4、白暨豚,白鳍豚,都属白鱀豚为数众多的别名。但在“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束后,媒体上称呼仍然各异。国人常用的智能ABC拼音输入法中,只有相对不那么规范的别名“白鳍豚”,是成词,所以最多,其次是“白豚”,“鱀”则根本 打不出来,以“白鱀豚”命名的,寥若晨星。

5、白暨豚(baijitun)(Lipotes vexillifer)脊椎动物,哺乳纲,淡水豚科。又称白鳍豚。为我国特产的1种小型鲸。体呈纺锤形,长5~5米,重可达230公斤。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

6、白暨豚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 Lipotes vexillifer。

白鳍豚(白鱀豚科动物)详细资料大全

世纪初至70年代,世界上的四种淡水豚(南亚河豚、白鱀豚、亚马逊河豚、拉普拉塔河豚)都被归为一科,即河豚科,又称喙豚科、淡水豚科。

白暨豚科(学名:Lipotidae):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科水生动物,仅有一个物种即“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暨”音 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体长5-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

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暨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白暨豚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科水生动物,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白暨豚体呈纺锤形,体长5-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白暨豚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

白鳍豚、白鱀豚、白暨豚这三个名称是否为同一物种。

1、白鱀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鱀鲸、白鳍豚、白暨豚、白鱀、白旗、白鳍、白夹、江马、青鱀,有“长江女神”的美称。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这是白鱀豚科中唯一的独特物种。

2、白暨豚,白鳍豚,都属白鱀豚为数众多的别名。但在“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束后,媒体上称呼仍然各异。国人常用的智能ABC拼音输入法中,只有相对不那么规范的别名“白鳍豚”,是成词,所以最多,其次是“白豚”,“鱀”则根本 打不出来,以“白鱀豚”命名的,寥若晨星。

3、因此,“白鱀豚”为正确的中文学名,“白暨豚”显然是误写。而“白鳍豚”的提法是受1955年以来汉字简化运动的影响。包括“鱀”在内的一大批使用率极低的冷僻字都成了“死亡字”,未被收入国家公布的简化字内,所以部分学者弃而不用,改“鱀”为“鳍”,表明这是一种鳍肢内侧呈白色的淡水豚。

白鳍豚的资料

1、长江成为了非常繁忙的运输水道,很多白鱀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鱀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

2、白鳍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

3、白鳍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暨豚、白旗。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中文名白鳍豚,属于喙豚科,拉丁名为 Lipotesvexillifer,英文名为 YangtzeRiverDolphin。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白鳍豚已存在有2500万年,喜欢群居,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苦迪号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