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虚中医对照表图(补脾虚吃什么药最好)
中医上讲“脾虚百病生”,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脾虚?附上健脾良方
眼圈发黑 从中医来讲,眼圈归脾胃所主,当脾胃功能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出现黑眼圈,所以这是脾胃有问题的一个表现。鼻头暗淡或发红 这也是脾虚的表现。
也会加重体内寒湿之气,降低脾胃功能,比如每天长时间吹空调, 穿衣服露肚脐露腰腹 。特别是本身体内湿气已经比较重的人,更应注意,湿气和脾虚关系密切,湿气重容易引起脾虚,而脾虚的人往往也会伴有湿气重的一些症状。
看胃口: 脾胃虚弱的人,往往胃口不好,没什么食欲。饭后容易感到腹胀不适,或者饭后会上厕所。胃强脾弱的人则食欲好,但消化吸收力异常。如果突然想吃重口味的东西,也可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看五官: 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
中医讲:脾胃虚万病生。要是没有好好保养自身的肝脏,造成脾胃虚,自身免疫力便会大大的降低,人体还会主要表现出许多不好的情况。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我们身体所依赖的水谷精微以及津液都是需要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的,而一旦脾脏虚弱,则脾运化无力,我们身体不仅无法得到水谷精微的濡养,而且还会造成水湿内停,聚集成痰,从而影响到其他脏腑,正所谓脾胃虚,则百病生。
健脾经典方: 归脾汤 归脾汤首载于《济 生方》,方中含白术、当归、白茯苓、炒黄芪、龙眼肉、远志、炒酸枣等,具有健脾益气、补血养心的功效,为中医治疗心脾气血两虚的经典中药方剂。
脾虚按摩什么穴位
1、除了注意情绪调节,穴位按摩也是调理脾虚的有效方法。例如,揉三阴交穴、按揉天枢穴、揉隐白穴等,都是简单易行的中医保健手段。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脾胃功能,缓解相关症状。在饮食方面,应尽量避免“饮食所伤”,包括饮食无节制、偏食、过寒过热、食用过于肥腻或味重的食物以及酗酒等。
2、足三里是中医经络学中一个对脾虚有良好治疗作用的穴位。它位于小腿胫骨上,从膝盖下方向下四横指的位置即是。每日适度按摩足三里,不仅可增强脾胃功能,还能提升机体免疫力。在按摩时,建议稍用力按压,直至感到穴位处胀痛为宜。这种刺激方式有助于健脾和胃,改善脾虚引发的各种不适症状。
3、脾俞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的位置。按摩此穴位可以帮助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脾虚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按摩方法可以是手掌轻轻按压穴位,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每次按摩3\~5分钟,力度适中。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脚踝尖上方约四横指宽的位置。
4、中医理论中,脾虚主要涉及消化系统的功能。足三里穴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调理胃部的穴位之一。此穴位位于膝盖下方四指宽的位置,按摩足三里可以促进消化,增强脾胃功能。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病症的重要穴位。按压时,可以采用指压、艾灸或针灸等方式。
5、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脾经的重要穴位,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的位置。定期按摩此穴有助于健脾和胃、调理气机,促进湿气的排出。 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按摩此穴可以健脾和胃、消食化湿,对于脾虚湿气重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健脾补脾,竟是两回事?中医教你分清什么情况补脾,什么情况健脾
是因为当脾胃虚时,脾胃吸收能力就比较弱,而这时若不管自己的体质,就去吃各种补虚药,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虚非但没有补回来,还可能导致进补的东西囤积在体内,无法消化,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情况。因此,对于补脾,还是要分清是该补脾,还是健脾。
总结来说:补脾是补充能量,健脾是促进功能。如果说健脾,是在脾虚弱而没有出问题的时候要做的事情,而如果你已经到了要补脾的时候,则说明脾不是虚弱,已经是出问题了,无法正常运转了。而平常一直说的健脾其实就包含补脾。
脾虚既要补脾也要健脾。补脾和健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脾虚时,并没有先补和后补的区别,在补脾的同时,也是在健脾。健脾的作用在于推动脾胃运转。暴饮暴食,不利于脾胃,食物在身体内不能转化,变为食物滞留,会出现食后腹胀、吐酸水、嗳气等症状,甚至出现呕吐。
补脾的范围广泛些,是针对脾虚引起的属虚的症状来说的,比如说:困倦、四肢乏力等;而相对来说,健脾一般是针对脾虚引起的属实的症状来说的,例如:食积、水肿等等。